【中药典故】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石柱县凤凰山上住着一位姓陶的医生,他家有个园子专种药草,他用这些药草给人治病。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陶医生出门的时候多,就请了一个姓黄的帮工来管理园子。这位帮工心地善良,憨厚诚实。
有一年春天,陶医生的独生女儿陶雯姑娘外出踏青,看见郊外山上长着开绿色小花的野草,十分好看,便拔了几株带回家种在园子里。那帮工每天给园里种植的各种中草药上肥浇水,对这株野花更是关爱有加。
不料,陶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全身燥热,又吐又拉,只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陶姑娘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可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肚子越拉越厉害,还拉起血来。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女儿的病就掉泪。帮工看在眼里,很焦急,怎么办呢?
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上个月自已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命,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陶姑娘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肿扯了一株起来,煎成一碗汤,趁陶姑娘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她喝了。谁知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连声感谢帮工说:“我女儿害的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绿花的小草,看来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呀!”
可是过了不久,那个叫黄连的帮工因病死在了陶家。为了纪念这个帮工,陶医生便把这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味道极苦的中药,取名为黄连。
【植物形态】
图1-2 黄连植物
【药典之言】
黄连
Huang lian
Coptidis Rhizoma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药材性状】
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图3 黄连药材(味连——鸡爪连)
图4 黄连药材(味连——单枝连)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图5 云连药材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图6 黄连饮片(味连)
【典籍记载】
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四川江油乾元山植被茂盛,环境清幽,瀑布成群,是道家福地,修仙圣域,山上有很多道观,相传太乙真人、哪吒就是在此修炼成仙的。
由于山很高,冬天特别寒冷,到了冬天这里不少百姓被冻病或冻死。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经常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他道行很高,也深谙医理,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可丹药的疗效有限,生病的人很多,他炼制的药往往不够用。老道士总觉得自己的丹药中缺了某种材料,所以经常冒险去悬崖峭壁边采摘一些珍稀的草药,可效果依然不太好。
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像纺锤形或鸡蛋,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他灵机一动,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以后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可是这种药有毒,用量不好控制,只能由老道士自己一个人调制,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让人全身发麻,甚至昏迷。老道士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炼制好丹药。
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孤儿作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师徒俩的感情非常好。小道士很孝顺也非常聪明,他知道师父担心的问题,就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并且自己亲身试药,终于发现这种药的子根毒性比主根小,用量很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
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植物形态】
图1-2 乌头(附子原植物)
图3 鲜附子,去除母根称为“泥附子”
【药典之言】
附子
Fu zi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来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采收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药材性状】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图4 附子药材(盐附子)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图5 黑顺片药材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图6 白附片药材
【饮片性状】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性状同药材。
【典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本草崇原》:“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本草从新》:“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本草撮要》:“功专驱风泄湿。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得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经。”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传说:据《红楼梦》所载,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薛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怒发冲冠,肝气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薛姨妈“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了”。近代医家也多用钩藤治疗肝炎患者的心烦意乱、性情暴躁、左胁疼痛,同样取得良好疗效。
钩藤又名莺爪风,在叶腋处有弯钩,故名钩藤,以带钩茎枝入药。钩藤入药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但古代医家认为其气轻清,故多视为小儿的专用药,正如陶弘景指出:“疗小儿,不入余方。”后世中医学家不断拓宽它的应用范围,现已成为内、儿、妇科的常用药。
【植物形态】
图1-4 钩藤植物
【药典之言】
钩藤
Gou Teng
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 Unacaria rhynchophylla (Miq.)Miq.ex Havil.、大叶钩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 Uncaria sinensis (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药材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图5 钩藤药材
【典籍记载】
①《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②《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④《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每天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他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一天,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听说了有种草可以治这种病,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人们便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植物形态】
图1-4 三七植物
【药典之言】
三七
Sanqi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去尽泥土,洗净,晒干。生用或研细粉用。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药材性状】
主根 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 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 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图5 三七药材(主根)
图6 三七药材断面
【药材性状】
三七粉 本品为灰黄色的粉末。气微,味苦回甜。
图7 三七粉饮片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健胃消食片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非处方药,具有消食化积、健脾益气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以及消化不良见上述症候者。
处方解读
健胃消食片为中成药,处方组成为太子参、陈皮、山药、炒麦芽、山楂。这五种药材均为药食同源的药材。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以护胃气,为君药;陈皮理气和胃,山药健脾和胃,山楂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以肉食油腻之积效果更佳,麦芽消米面食积效果最优,共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之功。
图片1
药理作用解读
健胃消食片能明显促进脾胃功能低下患者的肠平滑肌功能恢复正常;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液的总酸度和总排出量,最终促进消化。
药物特点解读
健胃消食片适用人群广,老少皆宜(市售商品分为成人装和儿童装);口感好,可降低患者口服用药的压力;纯中药制剂,各药味均为药食同源的药材。 服用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如果是消化不好,建议饭前食用;如果是吃多了,消化不了,建议饭后吃。
图片2
注意事项解读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以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由于健胃消食片里面含有山楂,而山楂可能会使子宫出现收缩,有可能导致胎儿出现早产,故孕妇用药请务必遵医嘱。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以免出现意外。
5.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为避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中药典故】古代的口香糖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朝时曾充任文学侍从。宋认为自己长得仪表堂堂,出类拨萃,诗文也做得好,应该受到武后的宠爱。可是武后却一直未曾垂青,宋被冷落,又不甘心。于是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太后,以期获得武则天的重视。然而,武后读后,竟一笑置之,并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因为丁香的芳香气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发的口气,这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口臭),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早有记载。
【植物形态】
图1-2 丁香花蕾
图3-4 丁香花及果实
【药典之言】
丁香
Ding xiang
CARYOPHYLLI FLOS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丁子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
【采收加工】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图5 丁香药材
【饮片性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典籍记载】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随着国家全民健身的推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与此同时,运动创伤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面对运动创伤时,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药物吧!
图一
一.运动性创伤的主要类别
1.按身体部位分类
(1)皮肤损伤,如擦伤;
(2)肌肉、韧带损伤,如挫伤、拉伤;
(3)关节软骨或骨损伤,如扭伤;
(4)神经损伤;
(5)其他:如内脏损伤等。
2.按病程分类
(1)急性创伤:一般指运动损伤在24小时内,为新鲜损伤;
(2)慢性创伤:一般慢性损伤是由于急性创伤未能及时正确地治疗,或未治愈又再次受伤。
二、运动创伤的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如有擦伤出血,可以使用0.9%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然后使用75%酒精或者安尔碘溶液消毒杀菌,促进伤口的愈合。
图二
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甚至是骨关节炎,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软膏涂抹或非甾体抗炎药贴剂,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缓解急、慢性炎症反应。此类药物众多,如双氯芬酸钠软膏、洛索洛芬钠贴剂、布洛芬乳膏、氟比洛芬巴布膏、吡罗昔康搽剂、酮洛芬凝胶、依托芬那酯乳膏等。
图三
对于创伤导致的急性中、重度疼痛,也可考虑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快速缓解疼痛,此类药物如依托考昔片、塞来昔布片、艾瑞昔布片、美洛昔康片、复方氯唑沙宗片等。
图四
2.中药治疗
对于运动创伤也可以使用我们国内特色的外用中成药制剂如云南白药气雾剂、麝香跌打风湿膏、正骨水、伤痛宁膏、消痛贴剂、跌打药酒、七厘散、伤科灵喷雾剂、肿痛气雾剂等,可以祛风除湿、化瘀消肿、止痛止血。
图五
用于运动创伤的口服中成药也不少,如云南白药胶囊、跌打丸、红药片、伤科七味片、伤科跌打片等,可用于跌打损伤、淤血肿痛;而三七片、独一味片具有止血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效。
图六
三、运动创伤的康复
1、受到运动创伤后,注意作息时间,尽可能休息好,让创伤部位痊愈。
2、饮食要合理安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也能加快创伤部位的康复。
3、要注意避免创伤部位的过度运动,进行功能性锻炼,加强伤部相关肌肉的力量和关节功能练习也能加速损伤的愈合。
生命在于运动,让我们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也让伤病远离我们。
注: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药典故】
关于芦荟的最早记载见于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考古发现芦荟曾被置于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书中不仅记载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还有包含了芦荟的多种处方。这部书写于公元前1550年,也就是说,在3500年前芦荟就已经被当作药用植物了。这之后,由于马可多利亚帝国,芦荟被传到了欧洲。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书中有针对不同病症使用芦荟的具体处方,并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
另外,在《新约圣经》中也记载了,人们埋葬耶稣的时候,将香根芹与芦荟混合以后涂在其身体上。
芦荟的效用,此后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承认,12世纪时,被记载于德国的药局方里了,这也是芦荟首次在一个国家的法令里得到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为“芦荟”,被称为中医医祖的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也出现了芦荟。在这部书中芦荟不仅仅被认作是有用的植物,而且还有“色黑、树脂状”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所使用的是从欧洲传来的、将汁熬干形成的块状物。
芦荟传到日本是在镰仓时期或室町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7)称为芦荟(注:现日本人称之为阿罗艾),即日本的芦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江户时期贝原益轩所著《大和本草》,小野兰山著《本草纲目启蒙》里得到证实,这些书里有关芦荟的插图。 这一时,葡萄牙的传教期士也将芦荟带到了日本,据说是木剑芦荟。这以后随着基督教的布教,有些地方用芦荟的根部繁殖法使之得到了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开始发现芦荟的药理作用。公元1971年,日本医学学者发现了芦荟对癌症有抑制作用以来,人们对芦荟的热情便迅速高涨起来了。这以后,芦荟还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称“不需要医生”。
【植物形态】
图1-图2 库拉索芦荟
图3-图4 好望角芦荟
【药典之言】
芦荟
Lu Hui
Aloe vera
【来源】芦荟为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前者习称“老芦荟'后者习称“新芦荟”。
【采收加工】种植2-3年后即可收获,将中下部生长良好的叶片分批采收。将采收的鲜叶片切口向下直放于盛器中,取基流出的液汁干燥即成。也可将叶片洗净,横切成片,加入与叶片同等量的水,煎煮2-3h,过滤,将过滤浓缩成粘稠状,倒入模型内烘干或曝晒干,即得芦荟膏。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热结便秘,惊痫柚搐,小儿疳积;外治癣疮。
【药材性状】
库拉索芦荟 呈不规则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呈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富吸湿性。有特殊臭气,味极苦。
图5 芦荟药材(库拉索芦荟)
好望角芦荟 表面呈暗褐色,略显绿色,有光泽。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玻璃样而有层纹。
【饮片性状】 砸成小块,性状同药材。
图6 芦荟饮片
【典籍记载】
《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痿。解巴豆毒。
《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齿。
《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本草汇言》:芦荟,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本经逢原》: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秽恶,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赢瘦怯弱者多矣。
《要药分剂》: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金银花原产于我国,系忍冬科常绿缠绕性藤本植物,不仅是供观赏的花卉,而且也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个村子闹瘟疫,患者上吐下泻,不几天便死去。村里有个美丽的姑娘名叫“金银花”,不仅能做一手好针线,而且还能诊病配药。金银花见村里老百姓为瘟疫所折墨,便把自家的祖传秘方献出来,为贫困者送医送药,不久,瘟疫得到了控制。从此,金银花远近闻名。
有个财主知道此事后,仗势抢亲,金银花一头撞死在石柱上。人们为了报答金银花的恩情,便把她埋葬在风景最好的地方.后来,她坟上长出了许多金黄色和银白色的花朵,鲜艳秀丽,消香扑鼻,大家便常给它锄草、浇水、施肥。人们为了纪念金银花姑娘书便给这种花取名为“金银花”。
第二年,村里人流行眼疾,有人梦见金银花姑娘,她对大家说: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百病;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眼病。于是村里人用“金银花”熬水熏洗,治好了人们的眼病。大家一试,果然灵验。
据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在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有几个和尚,在山上采回一篮蕈子,便煮熟饱餐一顿。不料,蕈子有毒,和尚们上吐下泻不止。有三个和尚急忙采来金银花吃下,结果平安而愈,而另外几个则枉死黄泉。可见,古人确实早已认识到金银花的解毒之功。
不仅如此,古代还以金银花代茶。据《植物名实图考》称:消代时期,“吴中暑月,以花人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
【植物形态】
图1图2 金银花原植物
【药典之言】
金银花
Jinyinhua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来源】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采收加工】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图3 金银花药材
【饮片性状】性状同药材。
【典籍记载】
《本草通玄》:金银花,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胀利风虚之用,余子诸症中用之,屡屡见效。
《本草正》: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
《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本草备要》:养血止渴。治疥癣。
《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宋代顾文荐的《船窗夜话》节选
据宋代顾文荐《船窗夜话》载,新昌有一姓徐的妇女产后病危,家人请来名医陆日严诊治,待他赶到病人家,患者气已将绝,惟有胸膛微热,陆日严诊后,考虑再三说:“此乃血闷之病,速购数十斤红花方可奏效。”他用大锅煮红花,沸腾后倒入三只木桶,取窗格放在木桶上,让病人躺在窗格上用药气熏之。药汤冷后加温再倒入桶中,如此反反复复,过了一会儿,病人僵硬的手指开始伸动,半天左右,病人渐渐苏醒,脱离了险境,家人不胜感激。有人问陆日严,此药为何如此神效?“盖以红花活血之故也。”
【植物形态】
图1图2 红花原植物
【药典之言】
红花
Honghua
CARTHAMI FLOS
【来源】 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的干燥花。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釆摘,阴干或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图3 红花药材
【饮片性状】性状同药材。
【典籍记载】
《开宝本草》:"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虫毒。"
《本草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本经逢原》:"能行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活血,解痘毒,散赤肿,产后血晕及胎死腹中,并宜和童便服之。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
《本草正义》:"性本温和,气兼辛散,凡瘀滞内积,及经络不利诸证,皆其专主。但走而不守,迅利四达,不宜大剂独任;苟仅以为疏通活血之用,小剂亦无流弊。"
《新修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本草衍义补遗》:"红花,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What,什么是QC/QA,定义是什么?
图1
QC英语全称为Quality Control。中文为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QA英文全称为Quality Assurance。中文为质量保证,是用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Why,为什么?每个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图2
QC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
QA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过程的能力,保证持续的信任。
Where,在哪?而这里是想说明使用的范围在哪里?
图3
QC面向的是具体的产品。
QA面向的是体系的各个过程。
When,何时?在什么时间点实施?或者说时机。
图4
QC是短期事件;
QA是中期事件,根据具体事件保证其前期及后期的稳定或能力,属于战术问题。
可以看出高度越来越高,考虑越来越远。
Who,由谁?具体执行人是谁?
图5
QC的执行人是检查员;
QA的执行人是工程师及中层管理人员
How,怎么做?
图6
QC通过具体的检验实现,依据作业指导对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实施检验。
QA通过各种质量工具,对未检验的或即将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状态及客户要求,提供质量合格,稳定的依据,给客户以信心。
图7
注:文中图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中药典故】
有一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忽然患了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不思饮食之症,唐玄宗为此坐卧不安。宫内的御医全都看过来了,名贵的药品也都用了,但贵妃娘娘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却加重了。
图1 山楂
一天,一个道士化缘路过皇宫,听说杨贵妃娘娘得了病,连宫内的御医都治不好反而病情倒加重了,就自荐能为贵妃娘娘治病。唐玄宗听说来了一个道士能治贵妃的病,就亲自屈驾前往迎接。道士给贵妃娘娘看过病以后,说道:“此乃脾胃柔弱,饮食不慎,积滞中脘,御医所用之药,滋补腻滞,实反其道也。”
于是,挥毫写出:棠球子十枚,红糖三钱,熬汁饭前饮用,每日三次。然后扬长而去,唐玄宗将信将疑。谁知用药半月之后,贵妃的病果真痊愈。
棠球子,就是今日所说的山楂。
【植物形态】
图2 山楂(花)
图3 山楂(果实)
图4 山里红(花)
图5 山里红(果实)
【药典之言】
山楂
Shanzha
CRATAEGI FRUCTUS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用法与用量】 煎服,9~12g。。
【药材性状】
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图6 山楂药材(山里红)
图7 山楂药材(山楂)
【饮片性状】净山楂 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性状同药材。
图8 山里红(左)和山楂(右)性状对比
【典籍记载】
《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苦芩竟救一巨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回忆说: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家人及邻居认为必死无疑。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
图1 黄芩成株
事后,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据分析,李时珍所患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属中医肺热实火之证。因黄芩苦寒,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植物形态】
图2-图3 黄芩紫红或蓝色的花冠
【药典之言】
黄芩
Huang qin
SCUTELLARIAE RADIX
【来源】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材性状】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图4 黄芩药材(枯芩)
栽培品 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图5 黄芩药材(子芩)
【饮片性状】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
图6 黄芩饮片(枯芩)
图7 黄芩饮片(子芩)
【典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疽,肠擗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草图经》:“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亦有独叶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吴普本草》:“黄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本草经集注》:“黄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唯取深色坚实者为好。”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本经》:“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注:
1.文中故事、药材与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植物图来源于我校本草园所种植的黄芩。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相传,曾经有一伙海盗打劫一个渔村,除把渔民家里的金银财宝和粮食衣物抢劫一空外,还把许多妇女和儿童挟持走,带到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
由于孤岛上没有船只,所以妇女和儿童都没法逃跑。过了几天,海盗又出海打劫。然而,在海盗出海后,海上突然刮起了台风,把海盗的贼船打翻了,海盗们一个个都葬身海底。守在孤岛上的妇女儿童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半个月之后,海盗抢来的粮食便被他们吃完了。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既没有船只来救援,又没法给村里人送个信来接应,他们只得等待着,并挖些野菜,采点野果,在岸边捡点鱼虾来充饥。有一次,他们挖来一种草根,圆圆的,像大蒜一样,根块肉厚肥实,便把它洗干净,放到锅里煮熟,一品尝,还有点香甜味,大家随即饱饱地吃了一顿。此后,他们就一直采挖这种草根来充饥。
图1 鲜百合
一天,他们发现有只船来到孤岛,妇女和儿童都异常高兴,他们把被海盗劫持的经历对船上的采药人讲了一遍。采药人甚表同情,并惊奇地问道:“岛上没有粮食,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吃什么呢?”领头的妇女说:“开始我们吃粮食,后来又挖一种草根吃,像大蒜一样,又甜又香,又能当饭吃,我们就是靠它熬过来的。”采药人一听,又看见船上的儿童都吃得胖乎乎的,妇女们也满脸丰盈红润,便断定这是一种有营养的药草,于是,挖了些这种草根带回去种植。经过验证,此草茎块能够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药效还真的不小呢!至于这种草叫什么名字,还没人知道,因考虑到遇难的妇女儿童正好是一百人,此药是他们百人合力共同采挖品尝后才发现的,所以,采药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合“。从此,“百合”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了下来。
【植物形态】
图2-5 卷丹
【药典之言】
百合
Baihe
LILII BULBUS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viridulum 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的干燥肉质鳞叶。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药材性状】呈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部厚1.3~4mm。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有的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气微,味微苦。
图6 百合药材
【饮片性状】性状同药材。
【炮制】
百合 除去杂质。
蜜百合 取净百合,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每100kg百合,用炼蜜5kg。
【性状】本品形如百合,表面棕黄色,偶见焦斑,略带黏性。味甜。
图7 蜜百合
【典籍记载】
①《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②《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③《药性论》:"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④《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⑥《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⑦《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⑧《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
⑨《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注:
1.文中故事、药材与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植物图来源于我校本草园所种植的卷丹。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气雾剂的特点:
1、具定位作用,奏效迅速,气雾剂喷出物为雾粒或雾滴,可直达吸收部位或作用部位;
2、制剂的稳定性高,药物密封于容器内,可避免与外界接触,不易被微生物污染;
3、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阀门控制剂量,喷出的雾粒微小且分布均匀;
4、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1、打开瓶盖并摇匀;
2、病人张口,微仰头,先用力呼尽气;
3、将气雾剂的喷嘴放入口内;
4、开始吸气时揿动气阀,同时深而缓慢地吸气,尽量让喷入的气雾剂能随气流方向进入支气管深部;
5、屏气5~10秒钟,再把口闭紧;
6、用鼻慢慢呼气。
图一
间隔2~3分钟,再次喷雾。如此喷雾,可使药物直达支气管深部黏膜,使其充分发挥疗效,并尽量减少药液的咽下。待药液起效,即哮喘平息后,用半杯清水漱口,以免药液沉积在口腔和食管黏膜上,破坏口腔正常的菌群,从而防止霉菌生长,避免出现“鹅口疮“(烂嘴角)等。
气雾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储药罐,使罐中的抛射剂和药物充分混合。距上次使用超过1周或首次使用的,需先向空中试喷一次 。
2、吸药前需注意清洁口腔,张口、头略后仰、慢慢地呼气,直到不再有空气可从肺中呼出。按下列图示步骤操作。如果需要多次吸入,在休息1分钟后可重复操作,而非多次按压。
3、吸入结束后应用清水漱口,以清除口腔残留的药物。如使用激素类药物应刷牙,避免药物对牙齿和口腔黏膜的损伤。
4、气雾剂药物使用耐压容器、阀门系统,有一定的内压。可置于阴凉处储存,应避冷冻、避热、避光、避摔碰,即使药品已用完的小罐也不可燃烧、刺穿或弄破。
【中药典故】 华佗:刚好遇见你
相传有一年华佗乘船外出行医,当船进入大江时,遇上江河大雾。华佗突遭风寒,身上发热,咳嗽不止,口也很干。他忙打开包袱找起药丸来,不想,治风寒咳嗽的药丸已没有了。正好此时船过湖岸,只见岸上柑树成林,红柑累累。华佗想,药丸没了,就买点柑吃吃,至少也能解渴,便叫船夫靠岸,上去买了一筐柑子,回到船上,他连皮带瓤一连吃了好几个。
图1
到了晚上,华佗忽感咳嗽好多了。他有点奇怪,自己没吃药,咳嗽怎好些了呢?他想起今天吃了不少柑子,难道柑子能治咳嗽?
第二天,船上两船夫也染上感冒,咳嗽起来,华佗便拿出柑子给他们吃。谁料,俩船夫吃后,一个咳嗽止了,一个却仍咳个不停,华佗挺纳闷,问了才知道,止住咳的一个也是将柑子连皮带瓤一起吃,而无效的一个是只吃柑瓤没吃柑皮。华佗禁不住道:“莫非柑皮可止咳?”
图2
之后一路上,华佗每次吃柑子时,都把柑皮留下。数月后,华佗行医归来,发现那些柑皮都风干了,他不知道风干的柑皮是否还有药用。这天,正好有人患伤风咳嗽前来就诊,华佗便把风干的柑皮煎水让病人服用,没想到效果更佳,华佗这才发觉“陈”皮比“鲜”皮更好。就这样,华佗发现了陈皮,从此,陈皮成了一种不错的中药材。
【植物形态】
图3 图4 橘(陈皮来源)
图5 图6茶枝柑(广陈皮来源)
【药典之言】
陈皮
Chen Pi
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
【来源】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1ata B1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采收加工】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药材性状】
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图7 陈皮药材(陈皮)
广陈皮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图8 陈皮药材(广陈皮)
【饮片性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图9 陈皮饮片(陈皮)
图10 陈皮饮片(广陈皮)
【典籍记载】
《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癣。"
《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汤液本草》:“解酒毒。”
《本草蒙筌》:“止脚气冲心。”
《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痰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医林纂要》:“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化痰化气,治咳逆,呕哕,噫噎,胀闷,霍乱,疳,疟,泻痢,便秘,脚气诸病。"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相传,南宋年间,宋度宗有一次在御花园和妃嫔一起尽情游春赏花。春色无边,百花吐艳,皇上正高兴。就在这天晚上,宋度宗突然舌肿满口,不能言语,也不能吃饭。满朝文武急得团团转,紧急召唤宫廷御医研究诊治方法。
当值的蔡御医知道情况后,道:“皇上的舌病用蒲黄和干姜各半研成细末,蘸之干擦舌头可愈。”宋度宗按此法医治,果见奇效。后来,宋度宗追问缘由,蔡御医道:“启禀万岁,蒲黄有凉血活血作用。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上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植物形态】
【药典之言】
蒲 黄
Pú huáng
TYPHAE POLLEN
【来源】本品为香蒲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药材性状】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典籍记载】
①《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②《药性论》: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③《日华子本草》:治(颠)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破血消肿生使,补血止血炒用。
④《本草纲目》: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⑤《本草经疏》:治癥结,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
⑥《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创伤,湿疹。
【中药典故】
据说,很久以前,唐代顺州南河县(今河北邢台一带),有一个名叫何田儿的小伙子,从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就外出寻求民间中草药治病。有一天,他走到一座庙宇前,因饥饿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庙里道士所救。后来,他就拜庙里道士为师,苦心修练道术,以强健体魄,身体状况大有改善。一晃30年过去,何田儿五十有余,未曾婚娶,一日何田儿与朋友相聚,多饮了几杯酒,回来路上醉卧不醒,朦胧中好似看见两株三尺余长的藤蔓,相交一起,久久不散,散后不久,再度相交,如此循坏往复,田儿见到此景,心中十分诧异,顿时酒醒,发现自己躺在路旁藤蔓之下,就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不一,带回庙宇请教道长以及众道士,但都不知是何种植物。有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长发老者,步履快捷,耳聪目明,须发乌黑,何田儿向老者请教这是何物,并把梦境告之老者。老者说,此藤所呈相交之象,的确十分奇怪,但似有龙凤呈祥之兆,这是上天降给你的祥瑞,赐给你的神药,不妨服之试试。何田儿听之有道,多谢老者指教,抬头后发现老者已不知去向,不由得惊出一身汗。他回去把这种根晒干研成粉,每日服之,服用一段时间后,何田儿感到日渐强壮,宿疾自愈,服用了一年多何田儿的须发变得乌黑,红光满面,有返老还童之象,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龄之女为妻,竟生儿育女。何田儿喜上眉梢,将名字改为能嗣,并将此药的服法传授给儿子延秀,又传给孙子何首乌。何首乌服用此药后,须发乌黑到年老不变,体质强健,子孙满堂,何首乌年值130岁时,须发仍未白,乌黑油亮如年轻小伙子,乡邻都来请教何首乌服了什么长生不老药,何首乌拿出这种怪状根块给乡亲看,但大家都不知道为何物,一位头领说,那就叫它何首乌吧,何者,是首乌之姓也。从此,何首乌延年不老的效用流传到民间,后被后世医家收录于本草之内作为药物。
【植物形态】
【药典之言】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干燥块根。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用于疮痈, 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
【药材性状】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 味微苦而甘涩。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外表皮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切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横切面有的皮部可见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
《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2023-08-162022-07-17
【中药典故】
相传,桐柏山上有一个叫吉更的药农后生,天天外出采药。一天,他刚进山,就闻到一股清香。定睛一看,山崖上有一株野金菊,满面笑容,摇来舞去。突然,一阵凉风掠过,那株野金菊被一只老虎踩倒了。善良的吉更十分心疼,便手攀藤蔓,脚蹬悬崖,爬了上去,使尽气力,好不容易才把那株野金菊扶起。岂料,就在这个时候,一脚蹬空,吉更从万丈悬崖上跌落下来。昏迷间,听有人呼叫吉更哥哥,睁眼一看,只见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守在身边。女子说,她是天庭下凡的菊花仙子,念其救助之恩,愿以身相许,与他结为终身伴侣。吉更答应了。从此,一个采药,一个纺织,虽然生活贫寒,但是和谐幸福。谁知天帝怪罪下来,一声惊雷,将菊花仙子抓走。这时,吉更只听天空呼唤:“吉更哥哥,好好保重!把我的尸体埋葬在采药的路上,你看见坟茔,就看见我了!”话音突止,一棵被撕烂的菊花苗在眼前落下。吉更失声痛哭,怀抱菊花苗跳下山谷。突然间,山崩崖塌,堆成了一座坟茔。此后每年,坟茔上都会长出一些丛草,人们便起名叫桔梗。
图1 桔梗植物
【植物形态】
图2 桔梗幼苗
图3 桔梗花单朵顶生,蓝紫色花瓣
【药典之言】
桔梗
Jie Geng
PLATYCODONIS RADIX
【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釆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图4 鲜桔梗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黄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图5 桔梗药材
【饮片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黄白色,较窄;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木部宽,有较多裂隙。气微,味微甜后苦。
图6 桔梗饮片
【典籍记载】
《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本草衍义》:"治肺痈。"
《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2022-07-10
维生素C泡腾片的原理
泡腾片是含有泡腾崩解剂的一种片剂,蕴含有机酸、碳酸钠、碳酸氢钠(小苏打)的混合物。我们会发现当泡腾片放入水中后,会发生碳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那是因为泡腾片本身干燥,不能发生反应,遇水后片剂马上崩解、融化。仔细观察,会发现泡腾片在水中上下翻滚,溶解速度非常快。当二氧化碳溶于水,入口时有喝汽水的感觉。
图片1
维生素C泡腾片的辅料有玉米淀粉、碳酸钙(低铁)、无水枸橼酸、胶体二氧化硅、糖精钠、聚维酮、桔子香精。当碳酸钙(低铁)遇上无水枸橼酸,会发生反应,产生气泡。气泡对药物作用没什么帮助,不过它可以帮助泡腾片中成分更快分解,变成味道均匀的液体。
维生素C泡腾片的作用
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提升细胞活力,保持肌肤弹性等。所以很多人除了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外,还可以选择服用泡腾片。它的作用包括:
1、服用方便,起效迅速。
2、生物利用度高,临床效果显著。
3、经过调味的泡腾片,口味更佳,人们更乐于接受。
4、改善人体维生素含量,恢复身体机能
5、预防各种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和坏血病,以及其他疾病。
6、促进抗体产生,抑制过度增殖的细胞。
图片2
维生素C泡腾片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一步:取半杯凉开水或温开水,大约150ml-200ml,注意不要用热水和开水,水温不可超过80度,因为维C泡腾片在高温下会影响药效。
第二步:将片剂置入水杯中,待药物气泡消退,药物完全溶解后,搅拌均匀后服用即可。通常药物经过溶解后,更利于肠胃吸收,对调节身体起到辅助作用。
特别提示:不宜用茶水或者碳酸饮料、果汁等服用,会引起药物化学反应,不利于吸收。泡腾片主要作用是起效迅速,可降低药物对肠胃刺激影响等,泡腾片不宜长时间大量服用,易诱发一些疾病风险,还需在合理范围内用药。
图片3
注: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药典故】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石柱县凤凰山上住着一位姓陶的医生,他家有个园子专种药草,他用这些药草给人治病。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陶医生出门的时候多,就请了一个姓黄的帮工来管理园子。这位帮工心地善良,憨厚诚实。
有一年春天,陶医生的独生女儿陶雯姑娘外出踏青,看见郊外山上长着开绿色小花的野草,十分好看,便拔了几株带回家种在园子里。那帮工每天给园里种植的各种中草药上肥浇水,对这株野花更是关爱有加。
不料,陶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全身燥热,又吐又拉,只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陶姑娘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可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肚子越拉越厉害,还拉起血来。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女儿的病就掉泪。帮工看在眼里,很焦急,怎么办呢?
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上个月自已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命,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陶姑娘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肿扯了一株起来,煎成一碗汤,趁陶姑娘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她喝了。谁知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连声感谢帮工说:“我女儿害的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绿花的小草,看来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呀!”
可是过了不久,那个叫黄连的帮工因病死在了陶家。为了纪念这个帮工,陶医生便把这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味道极苦的中药,取名为黄连。
【植物形态】
图1-2 黄连植物
【药典之言】
黄连
Huang lian
Coptidis Rhizoma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药材性状】
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图3 黄连药材(味连——鸡爪连)
图4 黄连药材(味连——单枝连)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图5 云连药材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图6 黄连饮片(味连)
【典籍记载】
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四川江油乾元山植被茂盛,环境清幽,瀑布成群,是道家福地,修仙圣域,山上有很多道观,相传太乙真人、哪吒就是在此修炼成仙的。
由于山很高,冬天特别寒冷,到了冬天这里不少百姓被冻病或冻死。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经常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他道行很高,也深谙医理,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可丹药的疗效有限,生病的人很多,他炼制的药往往不够用。老道士总觉得自己的丹药中缺了某种材料,所以经常冒险去悬崖峭壁边采摘一些珍稀的草药,可效果依然不太好。
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像纺锤形或鸡蛋,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他灵机一动,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以后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可是这种药有毒,用量不好控制,只能由老道士自己一个人调制,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让人全身发麻,甚至昏迷。老道士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炼制好丹药。
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孤儿作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师徒俩的感情非常好。小道士很孝顺也非常聪明,他知道师父担心的问题,就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并且自己亲身试药,终于发现这种药的子根毒性比主根小,用量很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
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植物形态】
图1-2 乌头(附子原植物)
图3 鲜附子,去除母根称为“泥附子”
【药典之言】
附子
Fu zi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来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采收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药材性状】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图4 附子药材(盐附子)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图5 黑顺片药材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图6 白附片药材
【饮片性状】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性状同药材。
【典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本草崇原》:“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本草从新》:“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本草撮要》:“功专驱风泄湿。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得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经。”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传说:据《红楼梦》所载,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薛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怒发冲冠,肝气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薛姨妈“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了”。近代医家也多用钩藤治疗肝炎患者的心烦意乱、性情暴躁、左胁疼痛,同样取得良好疗效。
钩藤又名莺爪风,在叶腋处有弯钩,故名钩藤,以带钩茎枝入药。钩藤入药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但古代医家认为其气轻清,故多视为小儿的专用药,正如陶弘景指出:“疗小儿,不入余方。”后世中医学家不断拓宽它的应用范围,现已成为内、儿、妇科的常用药。
【植物形态】
图1-4 钩藤植物
【药典之言】
钩藤
Gou Teng
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 Unacaria rhynchophylla (Miq.)Miq.ex Havil.、大叶钩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 Uncaria sinensis (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药材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图5 钩藤药材
【典籍记载】
①《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②《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④《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每天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他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一天,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听说了有种草可以治这种病,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人们便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植物形态】
图1-4 三七植物
【药典之言】
三七
Sanqi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去尽泥土,洗净,晒干。生用或研细粉用。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药材性状】
主根 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 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 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图5 三七药材(主根)
图6 三七药材断面
【药材性状】
三七粉 本品为灰黄色的粉末。气微,味苦回甜。
图7 三七粉饮片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健胃消食片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非处方药,具有消食化积、健脾益气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以及消化不良见上述症候者。
处方解读
健胃消食片为中成药,处方组成为太子参、陈皮、山药、炒麦芽、山楂。这五种药材均为药食同源的药材。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以护胃气,为君药;陈皮理气和胃,山药健脾和胃,山楂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以肉食油腻之积效果更佳,麦芽消米面食积效果最优,共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之功。
图片1
药理作用解读
健胃消食片能明显促进脾胃功能低下患者的肠平滑肌功能恢复正常;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液的总酸度和总排出量,最终促进消化。
药物特点解读
健胃消食片适用人群广,老少皆宜(市售商品分为成人装和儿童装);口感好,可降低患者口服用药的压力;纯中药制剂,各药味均为药食同源的药材。 服用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如果是消化不好,建议饭前食用;如果是吃多了,消化不了,建议饭后吃。
图片2
注意事项解读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以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由于健胃消食片里面含有山楂,而山楂可能会使子宫出现收缩,有可能导致胎儿出现早产,故孕妇用药请务必遵医嘱。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以免出现意外。
5.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为避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中药典故】古代的口香糖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朝时曾充任文学侍从。宋认为自己长得仪表堂堂,出类拨萃,诗文也做得好,应该受到武后的宠爱。可是武后却一直未曾垂青,宋被冷落,又不甘心。于是写了一首艳诗献给太后,以期获得武则天的重视。然而,武后读后,竟一笑置之,并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鸡舌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因为丁香的芳香气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发的口气,这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口臭),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早有记载。
【植物形态】
图1-2 丁香花蕾
图3-4 丁香花及果实
【药典之言】
丁香
Ding xiang
CARYOPHYLLI FLOS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丁子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
【采收加工】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图5 丁香药材
【饮片性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典籍记载】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随着国家全民健身的推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与此同时,运动创伤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面对运动创伤时,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药物吧!
图一
一.运动性创伤的主要类别
1.按身体部位分类
(1)皮肤损伤,如擦伤;
(2)肌肉、韧带损伤,如挫伤、拉伤;
(3)关节软骨或骨损伤,如扭伤;
(4)神经损伤;
(5)其他:如内脏损伤等。
2.按病程分类
(1)急性创伤:一般指运动损伤在24小时内,为新鲜损伤;
(2)慢性创伤:一般慢性损伤是由于急性创伤未能及时正确地治疗,或未治愈又再次受伤。
二、运动创伤的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如有擦伤出血,可以使用0.9%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然后使用75%酒精或者安尔碘溶液消毒杀菌,促进伤口的愈合。
图二
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甚至是骨关节炎,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软膏涂抹或非甾体抗炎药贴剂,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缓解急、慢性炎症反应。此类药物众多,如双氯芬酸钠软膏、洛索洛芬钠贴剂、布洛芬乳膏、氟比洛芬巴布膏、吡罗昔康搽剂、酮洛芬凝胶、依托芬那酯乳膏等。
图三
对于创伤导致的急性中、重度疼痛,也可考虑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快速缓解疼痛,此类药物如依托考昔片、塞来昔布片、艾瑞昔布片、美洛昔康片、复方氯唑沙宗片等。
图四
2.中药治疗
对于运动创伤也可以使用我们国内特色的外用中成药制剂如云南白药气雾剂、麝香跌打风湿膏、正骨水、伤痛宁膏、消痛贴剂、跌打药酒、七厘散、伤科灵喷雾剂、肿痛气雾剂等,可以祛风除湿、化瘀消肿、止痛止血。
图五
用于运动创伤的口服中成药也不少,如云南白药胶囊、跌打丸、红药片、伤科七味片、伤科跌打片等,可用于跌打损伤、淤血肿痛;而三七片、独一味片具有止血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效。
图六
三、运动创伤的康复
1、受到运动创伤后,注意作息时间,尽可能休息好,让创伤部位痊愈。
2、饮食要合理安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也能加快创伤部位的康复。
3、要注意避免创伤部位的过度运动,进行功能性锻炼,加强伤部相关肌肉的力量和关节功能练习也能加速损伤的愈合。
生命在于运动,让我们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也让伤病远离我们。
注: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药典故】
关于芦荟的最早记载见于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考古发现芦荟曾被置于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书中不仅记载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还有包含了芦荟的多种处方。这部书写于公元前1550年,也就是说,在3500年前芦荟就已经被当作药用植物了。这之后,由于马可多利亚帝国,芦荟被传到了欧洲。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书中有针对不同病症使用芦荟的具体处方,并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
另外,在《新约圣经》中也记载了,人们埋葬耶稣的时候,将香根芹与芦荟混合以后涂在其身体上。
芦荟的效用,此后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承认,12世纪时,被记载于德国的药局方里了,这也是芦荟首次在一个国家的法令里得到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为“芦荟”,被称为中医医祖的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也出现了芦荟。在这部书中芦荟不仅仅被认作是有用的植物,而且还有“色黑、树脂状”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所使用的是从欧洲传来的、将汁熬干形成的块状物。
芦荟传到日本是在镰仓时期或室町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7)称为芦荟(注:现日本人称之为阿罗艾),即日本的芦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江户时期贝原益轩所著《大和本草》,小野兰山著《本草纲目启蒙》里得到证实,这些书里有关芦荟的插图。 这一时,葡萄牙的传教期士也将芦荟带到了日本,据说是木剑芦荟。这以后随着基督教的布教,有些地方用芦荟的根部繁殖法使之得到了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开始发现芦荟的药理作用。公元1971年,日本医学学者发现了芦荟对癌症有抑制作用以来,人们对芦荟的热情便迅速高涨起来了。这以后,芦荟还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称“不需要医生”。
【植物形态】
图1-图2 库拉索芦荟
图3-图4 好望角芦荟
【药典之言】
芦荟
Lu Hui
Aloe vera
【来源】芦荟为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前者习称“老芦荟'后者习称“新芦荟”。
【采收加工】种植2-3年后即可收获,将中下部生长良好的叶片分批采收。将采收的鲜叶片切口向下直放于盛器中,取基流出的液汁干燥即成。也可将叶片洗净,横切成片,加入与叶片同等量的水,煎煮2-3h,过滤,将过滤浓缩成粘稠状,倒入模型内烘干或曝晒干,即得芦荟膏。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热结便秘,惊痫柚搐,小儿疳积;外治癣疮。
【药材性状】
库拉索芦荟 呈不规则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呈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富吸湿性。有特殊臭气,味极苦。
图5 芦荟药材(库拉索芦荟)
好望角芦荟 表面呈暗褐色,略显绿色,有光泽。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玻璃样而有层纹。
【饮片性状】 砸成小块,性状同药材。
图6 芦荟饮片
【典籍记载】
《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痿。解巴豆毒。
《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齿。
《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本草汇言》:芦荟,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本经逢原》: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秽恶,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赢瘦怯弱者多矣。
《要药分剂》: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金银花原产于我国,系忍冬科常绿缠绕性藤本植物,不仅是供观赏的花卉,而且也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个村子闹瘟疫,患者上吐下泻,不几天便死去。村里有个美丽的姑娘名叫“金银花”,不仅能做一手好针线,而且还能诊病配药。金银花见村里老百姓为瘟疫所折墨,便把自家的祖传秘方献出来,为贫困者送医送药,不久,瘟疫得到了控制。从此,金银花远近闻名。
有个财主知道此事后,仗势抢亲,金银花一头撞死在石柱上。人们为了报答金银花的恩情,便把她埋葬在风景最好的地方.后来,她坟上长出了许多金黄色和银白色的花朵,鲜艳秀丽,消香扑鼻,大家便常给它锄草、浇水、施肥。人们为了纪念金银花姑娘书便给这种花取名为“金银花”。
第二年,村里人流行眼疾,有人梦见金银花姑娘,她对大家说: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百病;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眼病。于是村里人用“金银花”熬水熏洗,治好了人们的眼病。大家一试,果然灵验。
据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在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有几个和尚,在山上采回一篮蕈子,便煮熟饱餐一顿。不料,蕈子有毒,和尚们上吐下泻不止。有三个和尚急忙采来金银花吃下,结果平安而愈,而另外几个则枉死黄泉。可见,古人确实早已认识到金银花的解毒之功。
不仅如此,古代还以金银花代茶。据《植物名实图考》称:消代时期,“吴中暑月,以花人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
【植物形态】
图1图2 金银花原植物
【药典之言】
金银花
Jinyinhua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来源】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采收加工】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图3 金银花药材
【饮片性状】性状同药材。
【典籍记载】
《本草通玄》:金银花,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胀利风虚之用,余子诸症中用之,屡屡见效。
《本草正》: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
《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本草备要》:养血止渴。治疥癣。
《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宋代顾文荐的《船窗夜话》节选
据宋代顾文荐《船窗夜话》载,新昌有一姓徐的妇女产后病危,家人请来名医陆日严诊治,待他赶到病人家,患者气已将绝,惟有胸膛微热,陆日严诊后,考虑再三说:“此乃血闷之病,速购数十斤红花方可奏效。”他用大锅煮红花,沸腾后倒入三只木桶,取窗格放在木桶上,让病人躺在窗格上用药气熏之。药汤冷后加温再倒入桶中,如此反反复复,过了一会儿,病人僵硬的手指开始伸动,半天左右,病人渐渐苏醒,脱离了险境,家人不胜感激。有人问陆日严,此药为何如此神效?“盖以红花活血之故也。”
【植物形态】
图1图2 红花原植物
【药典之言】
红花
Honghua
CARTHAMI FLOS
【来源】 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的干燥花。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釆摘,阴干或晒干。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图3 红花药材
【饮片性状】性状同药材。
【典籍记载】
《开宝本草》:"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虫毒。"
《本草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本经逢原》:"能行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活血,解痘毒,散赤肿,产后血晕及胎死腹中,并宜和童便服之。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
《本草正义》:"性本温和,气兼辛散,凡瘀滞内积,及经络不利诸证,皆其专主。但走而不守,迅利四达,不宜大剂独任;苟仅以为疏通活血之用,小剂亦无流弊。"
《新修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本草衍义补遗》:"红花,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What,什么是QC/QA,定义是什么?
图1
QC英语全称为Quality Control。中文为质量控制,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QA英文全称为Quality Assurance。中文为质量保证,是用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Why,为什么?每个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图2
QC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
QA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过程的能力,保证持续的信任。
Where,在哪?而这里是想说明使用的范围在哪里?
图3
QC面向的是具体的产品。
QA面向的是体系的各个过程。
When,何时?在什么时间点实施?或者说时机。
图4
QC是短期事件;
QA是中期事件,根据具体事件保证其前期及后期的稳定或能力,属于战术问题。
可以看出高度越来越高,考虑越来越远。
Who,由谁?具体执行人是谁?
图5
QC的执行人是检查员;
QA的执行人是工程师及中层管理人员
How,怎么做?
图6
QC通过具体的检验实现,依据作业指导对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实施检验。
QA通过各种质量工具,对未检验的或即将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状态及客户要求,提供质量合格,稳定的依据,给客户以信心。
图7
注:文中图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中药典故】
有一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忽然患了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不思饮食之症,唐玄宗为此坐卧不安。宫内的御医全都看过来了,名贵的药品也都用了,但贵妃娘娘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却加重了。
图1 山楂
一天,一个道士化缘路过皇宫,听说杨贵妃娘娘得了病,连宫内的御医都治不好反而病情倒加重了,就自荐能为贵妃娘娘治病。唐玄宗听说来了一个道士能治贵妃的病,就亲自屈驾前往迎接。道士给贵妃娘娘看过病以后,说道:“此乃脾胃柔弱,饮食不慎,积滞中脘,御医所用之药,滋补腻滞,实反其道也。”
于是,挥毫写出:棠球子十枚,红糖三钱,熬汁饭前饮用,每日三次。然后扬长而去,唐玄宗将信将疑。谁知用药半月之后,贵妃的病果真痊愈。
棠球子,就是今日所说的山楂。
【植物形态】
图2 山楂(花)
图3 山楂(果实)
图4 山里红(花)
图5 山里红(果实)
【药典之言】
山楂
Shanzha
CRATAEGI FRUCTUS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用法与用量】 煎服,9~12g。。
【药材性状】
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图6 山楂药材(山里红)
图7 山楂药材(山楂)
【饮片性状】净山楂 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性状同药材。
图8 山里红(左)和山楂(右)性状对比
【典籍记载】
《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苦芩竟救一巨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回忆说: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家人及邻居认为必死无疑。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
图1 黄芩成株
事后,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据分析,李时珍所患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属中医肺热实火之证。因黄芩苦寒,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植物形态】
图2-图3 黄芩紫红或蓝色的花冠
【药典之言】
黄芩
Huang qin
SCUTELLARIAE RADIX
【来源】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材性状】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图4 黄芩药材(枯芩)
栽培品 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图5 黄芩药材(子芩)
【饮片性状】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
图6 黄芩饮片(枯芩)
图7 黄芩饮片(子芩)
【典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疽,肠擗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草图经》:“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亦有独叶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吴普本草》:“黄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本草经集注》:“黄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唯取深色坚实者为好。”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本经》:“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注:
1.文中故事、药材与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植物图来源于我校本草园所种植的黄芩。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相传,曾经有一伙海盗打劫一个渔村,除把渔民家里的金银财宝和粮食衣物抢劫一空外,还把许多妇女和儿童挟持走,带到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
由于孤岛上没有船只,所以妇女和儿童都没法逃跑。过了几天,海盗又出海打劫。然而,在海盗出海后,海上突然刮起了台风,把海盗的贼船打翻了,海盗们一个个都葬身海底。守在孤岛上的妇女儿童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半个月之后,海盗抢来的粮食便被他们吃完了。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既没有船只来救援,又没法给村里人送个信来接应,他们只得等待着,并挖些野菜,采点野果,在岸边捡点鱼虾来充饥。有一次,他们挖来一种草根,圆圆的,像大蒜一样,根块肉厚肥实,便把它洗干净,放到锅里煮熟,一品尝,还有点香甜味,大家随即饱饱地吃了一顿。此后,他们就一直采挖这种草根来充饥。
图1 鲜百合
一天,他们发现有只船来到孤岛,妇女和儿童都异常高兴,他们把被海盗劫持的经历对船上的采药人讲了一遍。采药人甚表同情,并惊奇地问道:“岛上没有粮食,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吃什么呢?”领头的妇女说:“开始我们吃粮食,后来又挖一种草根吃,像大蒜一样,又甜又香,又能当饭吃,我们就是靠它熬过来的。”采药人一听,又看见船上的儿童都吃得胖乎乎的,妇女们也满脸丰盈红润,便断定这是一种有营养的药草,于是,挖了些这种草根带回去种植。经过验证,此草茎块能够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药效还真的不小呢!至于这种草叫什么名字,还没人知道,因考虑到遇难的妇女儿童正好是一百人,此药是他们百人合力共同采挖品尝后才发现的,所以,采药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合“。从此,“百合”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了下来。
【植物形态】
图2-5 卷丹
【药典之言】
百合
Baihe
LILII BULBUS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viridulum 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的干燥肉质鳞叶。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药材性状】呈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部厚1.3~4mm。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有的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气微,味微苦。
图6 百合药材
【饮片性状】性状同药材。
【炮制】
百合 除去杂质。
蜜百合 取净百合,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每100kg百合,用炼蜜5kg。
【性状】本品形如百合,表面棕黄色,偶见焦斑,略带黏性。味甜。
图7 蜜百合
【典籍记载】
①《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②《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③《药性论》:"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④《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⑥《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⑦《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⑧《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
⑨《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注:
1.文中故事、药材与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植物图来源于我校本草园所种植的卷丹。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气雾剂的特点:
1、具定位作用,奏效迅速,气雾剂喷出物为雾粒或雾滴,可直达吸收部位或作用部位;
2、制剂的稳定性高,药物密封于容器内,可避免与外界接触,不易被微生物污染;
3、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阀门控制剂量,喷出的雾粒微小且分布均匀;
4、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1、打开瓶盖并摇匀;
2、病人张口,微仰头,先用力呼尽气;
3、将气雾剂的喷嘴放入口内;
4、开始吸气时揿动气阀,同时深而缓慢地吸气,尽量让喷入的气雾剂能随气流方向进入支气管深部;
5、屏气5~10秒钟,再把口闭紧;
6、用鼻慢慢呼气。
图一
间隔2~3分钟,再次喷雾。如此喷雾,可使药物直达支气管深部黏膜,使其充分发挥疗效,并尽量减少药液的咽下。待药液起效,即哮喘平息后,用半杯清水漱口,以免药液沉积在口腔和食管黏膜上,破坏口腔正常的菌群,从而防止霉菌生长,避免出现“鹅口疮“(烂嘴角)等。
气雾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储药罐,使罐中的抛射剂和药物充分混合。距上次使用超过1周或首次使用的,需先向空中试喷一次 。
2、吸药前需注意清洁口腔,张口、头略后仰、慢慢地呼气,直到不再有空气可从肺中呼出。按下列图示步骤操作。如果需要多次吸入,在休息1分钟后可重复操作,而非多次按压。
3、吸入结束后应用清水漱口,以清除口腔残留的药物。如使用激素类药物应刷牙,避免药物对牙齿和口腔黏膜的损伤。
4、气雾剂药物使用耐压容器、阀门系统,有一定的内压。可置于阴凉处储存,应避冷冻、避热、避光、避摔碰,即使药品已用完的小罐也不可燃烧、刺穿或弄破。
【中药典故】 华佗:刚好遇见你
相传有一年华佗乘船外出行医,当船进入大江时,遇上江河大雾。华佗突遭风寒,身上发热,咳嗽不止,口也很干。他忙打开包袱找起药丸来,不想,治风寒咳嗽的药丸已没有了。正好此时船过湖岸,只见岸上柑树成林,红柑累累。华佗想,药丸没了,就买点柑吃吃,至少也能解渴,便叫船夫靠岸,上去买了一筐柑子,回到船上,他连皮带瓤一连吃了好几个。
图1
到了晚上,华佗忽感咳嗽好多了。他有点奇怪,自己没吃药,咳嗽怎好些了呢?他想起今天吃了不少柑子,难道柑子能治咳嗽?
第二天,船上两船夫也染上感冒,咳嗽起来,华佗便拿出柑子给他们吃。谁料,俩船夫吃后,一个咳嗽止了,一个却仍咳个不停,华佗挺纳闷,问了才知道,止住咳的一个也是将柑子连皮带瓤一起吃,而无效的一个是只吃柑瓤没吃柑皮。华佗禁不住道:“莫非柑皮可止咳?”
图2
之后一路上,华佗每次吃柑子时,都把柑皮留下。数月后,华佗行医归来,发现那些柑皮都风干了,他不知道风干的柑皮是否还有药用。这天,正好有人患伤风咳嗽前来就诊,华佗便把风干的柑皮煎水让病人服用,没想到效果更佳,华佗这才发觉“陈”皮比“鲜”皮更好。就这样,华佗发现了陈皮,从此,陈皮成了一种不错的中药材。
【植物形态】
图3 图4 橘(陈皮来源)
图5 图6茶枝柑(广陈皮来源)
【药典之言】
陈皮
Chen Pi
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
【来源】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1ata B1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采收加工】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药材性状】
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图7 陈皮药材(陈皮)
广陈皮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图8 陈皮药材(广陈皮)
【饮片性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图9 陈皮饮片(陈皮)
图10 陈皮饮片(广陈皮)
【典籍记载】
《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癣。"
《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汤液本草》:“解酒毒。”
《本草蒙筌》:“止脚气冲心。”
《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痰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医林纂要》:“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去郁。”
《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化痰化气,治咳逆,呕哕,噫噎,胀闷,霍乱,疳,疟,泻痢,便秘,脚气诸病。"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典故】
相传,南宋年间,宋度宗有一次在御花园和妃嫔一起尽情游春赏花。春色无边,百花吐艳,皇上正高兴。就在这天晚上,宋度宗突然舌肿满口,不能言语,也不能吃饭。满朝文武急得团团转,紧急召唤宫廷御医研究诊治方法。
当值的蔡御医知道情况后,道:“皇上的舌病用蒲黄和干姜各半研成细末,蘸之干擦舌头可愈。”宋度宗按此法医治,果见奇效。后来,宋度宗追问缘由,蔡御医道:“启禀万岁,蒲黄有凉血活血作用。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上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植物形态】
【药典之言】
蒲 黄
Pú huáng
TYPHAE POLLEN
【来源】本品为香蒲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药材性状】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典籍记载】
①《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②《药性论》: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③《日华子本草》:治(颠)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破血消肿生使,补血止血炒用。
④《本草纲目》: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⑤《本草经疏》:治癥结,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
⑥《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创伤,湿疹。
【中药典故】
据说,很久以前,唐代顺州南河县(今河北邢台一带),有一个名叫何田儿的小伙子,从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就外出寻求民间中草药治病。有一天,他走到一座庙宇前,因饥饿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庙里道士所救。后来,他就拜庙里道士为师,苦心修练道术,以强健体魄,身体状况大有改善。一晃30年过去,何田儿五十有余,未曾婚娶,一日何田儿与朋友相聚,多饮了几杯酒,回来路上醉卧不醒,朦胧中好似看见两株三尺余长的藤蔓,相交一起,久久不散,散后不久,再度相交,如此循坏往复,田儿见到此景,心中十分诧异,顿时酒醒,发现自己躺在路旁藤蔓之下,就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不一,带回庙宇请教道长以及众道士,但都不知是何种植物。有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长发老者,步履快捷,耳聪目明,须发乌黑,何田儿向老者请教这是何物,并把梦境告之老者。老者说,此藤所呈相交之象,的确十分奇怪,但似有龙凤呈祥之兆,这是上天降给你的祥瑞,赐给你的神药,不妨服之试试。何田儿听之有道,多谢老者指教,抬头后发现老者已不知去向,不由得惊出一身汗。他回去把这种根晒干研成粉,每日服之,服用一段时间后,何田儿感到日渐强壮,宿疾自愈,服用了一年多何田儿的须发变得乌黑,红光满面,有返老还童之象,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龄之女为妻,竟生儿育女。何田儿喜上眉梢,将名字改为能嗣,并将此药的服法传授给儿子延秀,又传给孙子何首乌。何首乌服用此药后,须发乌黑到年老不变,体质强健,子孙满堂,何首乌年值130岁时,须发仍未白,乌黑油亮如年轻小伙子,乡邻都来请教何首乌服了什么长生不老药,何首乌拿出这种怪状根块给乡亲看,但大家都不知道为何物,一位头领说,那就叫它何首乌吧,何者,是首乌之姓也。从此,何首乌延年不老的效用流传到民间,后被后世医家收录于本草之内作为药物。
【植物形态】
【药典之言】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干燥块根。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用于疮痈, 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
【药材性状】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 味微苦而甘涩。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外表皮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切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横切面有的皮部可见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
《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2022-07-17
【中药典故】
相传,桐柏山上有一个叫吉更的药农后生,天天外出采药。一天,他刚进山,就闻到一股清香。定睛一看,山崖上有一株野金菊,满面笑容,摇来舞去。突然,一阵凉风掠过,那株野金菊被一只老虎踩倒了。善良的吉更十分心疼,便手攀藤蔓,脚蹬悬崖,爬了上去,使尽气力,好不容易才把那株野金菊扶起。岂料,就在这个时候,一脚蹬空,吉更从万丈悬崖上跌落下来。昏迷间,听有人呼叫吉更哥哥,睁眼一看,只见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守在身边。女子说,她是天庭下凡的菊花仙子,念其救助之恩,愿以身相许,与他结为终身伴侣。吉更答应了。从此,一个采药,一个纺织,虽然生活贫寒,但是和谐幸福。谁知天帝怪罪下来,一声惊雷,将菊花仙子抓走。这时,吉更只听天空呼唤:“吉更哥哥,好好保重!把我的尸体埋葬在采药的路上,你看见坟茔,就看见我了!”话音突止,一棵被撕烂的菊花苗在眼前落下。吉更失声痛哭,怀抱菊花苗跳下山谷。突然间,山崩崖塌,堆成了一座坟茔。此后每年,坟茔上都会长出一些丛草,人们便起名叫桔梗。
图1 桔梗植物
【植物形态】
图2 桔梗幼苗
图3 桔梗花单朵顶生,蓝紫色花瓣
【药典之言】
桔梗
Jie Geng
PLATYCODONIS RADIX
【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釆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图4 鲜桔梗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黄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图5 桔梗药材
【饮片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黄白色,较窄;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木部宽,有较多裂隙。气微,味微甜后苦。
图6 桔梗饮片
【典籍记载】
《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症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本草衍义》:"治肺痈。"
《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2022-07-10
维生素C泡腾片的原理
泡腾片是含有泡腾崩解剂的一种片剂,蕴含有机酸、碳酸钠、碳酸氢钠(小苏打)的混合物。我们会发现当泡腾片放入水中后,会发生碳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那是因为泡腾片本身干燥,不能发生反应,遇水后片剂马上崩解、融化。仔细观察,会发现泡腾片在水中上下翻滚,溶解速度非常快。当二氧化碳溶于水,入口时有喝汽水的感觉。
图片1
维生素C泡腾片的辅料有玉米淀粉、碳酸钙(低铁)、无水枸橼酸、胶体二氧化硅、糖精钠、聚维酮、桔子香精。当碳酸钙(低铁)遇上无水枸橼酸,会发生反应,产生气泡。气泡对药物作用没什么帮助,不过它可以帮助泡腾片中成分更快分解,变成味道均匀的液体。
维生素C泡腾片的作用
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提升细胞活力,保持肌肤弹性等。所以很多人除了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外,还可以选择服用泡腾片。它的作用包括:
1、服用方便,起效迅速。
2、生物利用度高,临床效果显著。
3、经过调味的泡腾片,口味更佳,人们更乐于接受。
4、改善人体维生素含量,恢复身体机能
5、预防各种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和坏血病,以及其他疾病。
6、促进抗体产生,抑制过度增殖的细胞。
图片2
维生素C泡腾片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一步:取半杯凉开水或温开水,大约150ml-200ml,注意不要用热水和开水,水温不可超过80度,因为维C泡腾片在高温下会影响药效。
第二步:将片剂置入水杯中,待药物气泡消退,药物完全溶解后,搅拌均匀后服用即可。通常药物经过溶解后,更利于肠胃吸收,对调节身体起到辅助作用。
特别提示:不宜用茶水或者碳酸饮料、果汁等服用,会引起药物化学反应,不利于吸收。泡腾片主要作用是起效迅速,可降低药物对肠胃刺激影响等,泡腾片不宜长时间大量服用,易诱发一些疾病风险,还需在合理范围内用药。
图片3
注: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