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每周药约——黄芩

每周药约——黄芩

【中药典故】苦芩竟救一巨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回忆说: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家人及邻居认为必死无疑。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

 

图1 黄芩成株

事后,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据分析,李时珍所患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属中医肺热实火之证。因黄芩苦寒,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植物形态

 

图2-图3  黄芩紫红或蓝色的花冠

【药典之言

黄芩

Huang qin

SCUTELLARIAE RADIX

【来源】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材性状】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图4  黄芩药材(枯芩)


栽培品 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图5  黄芩药材(子芩)


【饮片性状】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

 

图6  黄芩饮片(枯芩)


 

图7  黄芩饮片(子芩)

 

【典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疽,肠擗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草图经》:“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亦有独叶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吴普本草》:“黄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本草经集注》:“黄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唯取深色坚实者为好。”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本经》:“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注:

1.文中故事、药材与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植物图来源于我校本草园所种植的黄芩。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0.1006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