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每周药约——三七

每周药约——三七

【中药典故】

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哥哥每天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他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一天,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听说了有种草可以治这种病,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人们便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植物形态】

 


 


 


 


图1-4 三七植物

【药典之言】

三七

Sanqi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去尽泥土,洗净,晒干。生用或研细粉用。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药材性状】

主根 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 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 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图5 三七药材(主根)

 

图6 三七药材断面

【药材性状】

三七粉 本品为灰黄色的粉末。气微,味苦回甜。

 

图7 三七粉饮片


【典籍记载】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