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每周药约——黄连

每周药约——黄连

中药典故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石柱县凤凰山上住着一位姓陶的医生,他家有个园子专种药草,他用这些药草给人治病。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陶医生出门的时候多,就请了一个姓黄的帮工来管理园子。这位帮工心地善良,憨厚诚实。

有一年春天,陶医生的独生女儿陶雯姑娘外出踏青,看见郊外山上长着开绿色小花的野草,十分好看,便拔了几株带回家种在园子里。那帮工每天给园里种植的各种中草药上肥浇水,对这株野花更是关爱有加。                        

不料,陶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全身燥热,又吐又拉,只三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到外地给人治病尚未回来,陶姑娘的母亲只好请当地另一名医前来给女儿治病。这位名医是陶医生的朋友,诊治十分细心。可连服三剂药都未见效,肚子越拉越厉害,还拉起血来。母亲整天守护在床前,急得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女儿的病就掉泪。帮工看在眼里,很焦急,怎么办呢?

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上个月自已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命,但过了一个时辰,喉咙痛居然减轻了。接着,他又嚼了两片叶子,当天就不痛了。陶姑娘这个病,这种花草能不能当药呢?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肿扯了一株起来,煎成一碗汤,趁陶姑娘的妈妈去煮饭时,端给她喝了。谁知早上喝的,下午病就好多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陶医生回来了,一问经过,非常感动,连声感谢帮工说:“我女儿害的是肠胃湿热,一定要清热燥湿的药才医得好。这开绿花的小草,看来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呀!”

可是过了不久,那个叫黄连的帮工因病死在了陶家。为了纪念这个帮工,陶医生便把这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味道极苦的中药,取名为黄连。

 

【植物形态】

      

 

图1-2 黄连植物

药典之言

黄连

Huang lian

Coptidis Rhizoma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药材性状】

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图3 黄连药材(味连——鸡爪连)

 

图4 黄连药材(味连——单枝连)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图5 云连药材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图6 黄连饮片(味连)

 

【典籍记载】

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

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

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注:

1.文中故事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