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每周药约——羌活

每周药约——羌活

中药典故

相传唐代,有一个名叫刘师贞的人,其兄患风湿顽症多年,长期卧床不起,家人遍访各地验方屡试,皆无良效。一个晚上,刘师贞梦见为治兄病,自己四处访医,忽遇见一位老翁,师贞上前求教道:

“我兄患有严重风湿病,虽经多方治疗,仍无良效,请问有何办法治疗?”老翁道:

“你兄所患风湿,一般药物是治不了的,有一种药物可治,就是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愈。”说完后老翁就不见了。师贞便知此是仙人托梦,连忙记住药名。

可是他查遍了所有的医药书籍也找不到胡王使者这种药,只好走访名医药农,竟无一人知道是何药物,师贞十分着急,寝食不安。就在此时师贞又做了一个梦,梦见逝世多年的老母亲。师贞向母亲诉说了哥哥的病情,并告知曾有一仙人托梦授方,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治,但无人知道胡王使者是何药物。其母连忙告知道:

“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师贞醒后即用羌活浸酒给兄饮服,兄的多年顽疾果真慢慢痊愈了,从此,人们便知道了羌活的祛风湿作用。

【植物形态】

       

     

图1-4 羌活植物

药典之言

羌活

Qiang Huo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 或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 的干燥根茎和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药材性状】

羌活 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13cm,直径0.6~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图5 羌活药材(蚕羌)

宽叶羌活  为根茎和根。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和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和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cm,直径1~3cm,习称“条羌”。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味较淡。

 

图6 羌活药材(大头羌

【饮片性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不规则形横切或斜切片,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侧棕褐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体轻,质脆。气香,味微苦而辛。

 

图7 羌活饮片(蚕羌) 


【典籍记载】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明目,赤目痛,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藏。”

《药性赋》:“味苦、甘,平,气微温,无毒。其用有五: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证,乃手足太阳表里引经之药也。”

《本草蒙筌》:“味苦、甘、辛,气平、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羌活则气雄,独活则香细。气雄者入足太阳,香细者入足少阴。足知羌活本手足太阴表里引经之药,而又入足少阴厥阴二经。”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辛微温,升也,阳也。用此者,用其散寒定痛。能入诸经,太阳为最。”

《药性本草》:“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瘀,手足不遂,口面歪斜,遍身顽痹。”

《珍珠囊》:“羌活治肢节疼痛,太阳本经风药也。羌活若为太阳风药,而足太阳与少阴肾为表里,羌活亦入之。”

《用药法象》:“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

 

注:

1.文中故事、药材与饮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植物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志》。

2.药材与饮片内容来源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0.092668s